滑雪路线

Route

联系米乐M6

Contact us

手机:+86-123-6667
电话:400-123-6667
QQ:88886699
邮箱:88886699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米乐·M6(中国)官方网站
最新资讯

>>你的位置: 米乐M6 > 最新资讯

《京城绘》发布会回顾:在山川河流中重建人与城市的关系

2024-09-23 00:53:34

  《京城绘》发布会回顾:在山川河流中重建人与城市的关系:今天是中国国家地理·图书、帝都绘和中国建投集团建投书局共同举办的《京城绘·山川风物》新书发布会。

  首先要感谢大家在这么热的天气里还愿意来参加我们的活动,翻开大家手里的新书第30页,就能看到非常美丽的北京四季气温统计图。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,今年的高温究竟破了过去多少年的记录。

  提到北京的自然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北京没什么绿色。但数据显示的却是,北京有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绿地。这本书里很多统计都是这样“反直觉”的。我们生活在这个巨型城市,却不一定能看到全貌,因为北京真的太大了,住上几十年,接触的可能也只是局部。当我们和这座城市“不熟”的时候,孤独感也由此产生。

  而这本书就是以数据可视化信息图的形式画出了北京所有的山、川、风、景、物的系统信息。这也是帝都绘工作室一直在做的,希望让大家重新理解北京,看到这个巨系统是如何运转的。这是我们出版的第三本帝都绘作品,前两本《中轴线》和《长城绘》也是信息量爆炸的百科全书,在豆瓣依然是8.7和8.9的高分。

  在这个时代,找到信息不难,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理解眼前的一切,又如何搭建自己的信息系统。接下来就请帝都绘工作室的两位联合创始人李明扬、宋壮壮,和大家分享如何收集北京的自然信息。

  宋壮壮:先来介绍下帝都绘吧。我们是关注城市文化,特别是北京的城市文化的创意机构。说到关注城市文化和城市,它是非常宽泛的概念。城市它是包罗万象的,我们之前跟中国国家地理·图书合作的非常棒的两本书,一本是讲长城的,一本是讲中轴线的,很显然它们跟北京的自然,乍一听好像没什么关系,但这也代表着我们工作室一直以来的工作方式。

  我们都对这个城市非常感兴趣,但是我们的兴趣,似乎是一种非常平均的方式来分布的,就是我们对它的交通感兴趣,对它的自然感兴趣,也对它的市政、亚文化、历史文化感兴趣。

  而今天我们坐在这里,希望给大家讲的只是北京若干很有意思的,很神奇的面貌中的一部分,那就是自然。

  我们本质上是由设计师组成的机构,尽管我们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背景。特别是这次为大家创造书中内容的设计师,可能是景观设计师,有生态学背景的设计师,他们工作就是设计公园、设计景观等等,所以可能比较了解树木、动物。

  我是学建筑的,之前做《中轴线》《长城绘》的时候参与会更多,而李明扬是城市规划师的背景。所以我们可能背景不一样,但都是希望能够通过设计来探索北京,重新展示北京,让大家也喜欢上这座城市。

  我们的工作范畴其实非常宽泛。这两年也做了非常多关于未来的工作,就在下午,我的同事们还在加班做关于机器人的工作,就是去建议未来的这些地产商,包括政府,如何建设对机器人友好的城市。

  我们也有很大的一部分的工作是去做研究,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看到这本书会觉得信息量非常大,形式还挺活泼挺美观的,但背后信息还是挺硬核的。这个也是我们一直以来,对自己的团队非常自豪的一点,就是我们既有比较熟练的,或者说比较有创造性的设计、展示能力,同时也有非常严谨的研究能力,正是这二者之间结合在一起,才有可能把这样的作品呈现给大家。

  首先就想说,我们当时为做这个书,尝试了一种比较新鲜的方法,就是采用了众包的战术。我们把这本书分成若干个包,基本上以一个或半个页面为一个包,把这个包发给大家,让大家去完成。组建了庞大的作者团队,人多力量大,很好地弥补了个人知识结构方面的弱点。而我承担的就是统筹的工作,还是要感谢我们参与本书策划、设计和绘制的26位作者们。

  不知道大家听这个名字有什么感受,是不是会想起那个《隐秘的角落》。因为当时看剧,也是爬山给推到山底下去了,就是说大自然是很容易隐藏事物的。而在北京这座城市当中,其实恰恰是反过来,我们的自然是隐藏在城市当中的。

  大多数人在这个城市当中是看不见自然的。你在北京说“自然”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北京土了吧唧,春天沙尘暴夏天不出门,冬天树枝子上叶子都没有,全年也不怎么下雨,就夏天下点雨。所以整个北京的自然,给人是一种比较糟糕的感觉。从我小时候到现在,周围一直会有人给我传输这样观点。

  所以说这次其实希望跟大家从我的角度分享一下,我眼中北京的自然。因为我是搞城市规划的,从这个角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,关于北京隐藏的自然内容,讲大家能够直观感受到的东西。

  第一个想说的,城市生活最直观能跟自然产生关系的,就是公园绿地。所以说北京缺少自然,直观的感受,就是我找不着公园,或者我周围没有绿地。

  但关于北京有多少绿地这个事,实际上专门有人在统计的,而且不是闲的,是园林局的任务。这个数字可能会出乎大家的预料——1万多平方公里。

  1万多平方公里是什么概念?就是所有的公园绿地加起来,是比上海市面积的一倍半还要多,是5个深圳。所以说在北京能找到1万多平方公里的绿地,是一件不太敢想象的事情。

  第一个先说北京市的面积,是1.64万平方公里,可以看到,这1万多平方公里的绿地其实占到了60%以上的面积了,先说说这个面积是怎么规划的。

  这1.64万平方公里,能够拆成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,两者的比例大约是1:6。非建设用地虽然有1万多平方公里,但是里边的绿地只有9000平方公里。那什么东西不算绿地?水库、农田、荒山和荒地。

  把这些东西刨出去以后,总共1万多平方公里的绿地,就还有1000平方公里绿地是在城市里边,其实占到了整个建设用地的1/3还多,但其实你不会看到在CBD里有1/3都是绿地,没有这种感觉。

  建设用地里边可以分成三大类。第一大类叫功能用地,所谓功能,就是居住、学校、商务等等,比如国贸、大悦城,这些叫功能用地。第二类叫做道路用地,很好理解,第三类叫做公园绿地,这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这1000多平方公里的绿地。

  所以可以看到剩下的1000多平方公里,在这开始被分解,公园绿地占到了整个建设用地的15%,其实不多,只有三四百平方公里。

  在功能用地和道路用地里边,还有30%和20%的绿地,叫做附属绿地。而且这些绿地,是作为标准需要执行的。所以我们要求的绿地面积,给建设用地分点,给非建设用地分点,再给功能用地分点。

  我本来是条路或者学校,还让我放30%和20%的绿地,我得安在哪?这就是很现实的问题。最简单的,如果这块地就是个方块,我要安30%的绿地,我会直接在中间放一块30平米的绿地。但其实这个地方主要功能不是绿地,怎么办?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小学数学问题,也是个比较反直觉的问题。

  将1米见方的用地,进行简单的切分,中间保留了0.7米的瓤,四周留了15厘米的边,绿的跟黄的面积谁大,小学数学问题对吧?中间是0.49平方米,减掉以后黄的是0.51平方米,所以说黄的比绿的面积大。

  可以看到,这个结果非常直观、忠实地体现在我们的地图、卫星图和影像图上。北京市的绝大多数绿地,都是以一种非常神奇的条带状的方式分布的。

  可以看到它是沿着城市重要的主干路、支路的,每个地块里还会溜着地块的边,再布一圈附属绿地。所以最后就会形成这个条状绿地,单从平面图上看,这个效果还是不错的,整个城市是在绿色的花园当中。

  我们看地图街景进入到十字路口,就是这个感觉。1/3的绿地位于北京城里,这就是隐秘的自然,隐秘的1000多平方公里。很可能就是你随机踩到的草坪,从机动车道上走到非机动车道上踩过的地方,其实它都是绿地。

  大家可以在整个这个过程中看到,我们的自然是怎样栖息在这个城市当中。也想通过这么一个例子,给大家解释一下,为什么这个数据是反直觉的。

  所以大家要知道,绿道不是想象中因为要乘凉或者其他作用诞生的。这个绿道最开始就是作为自行车道,紧贴着机动车道设置。不过现在有一个非常大的进步,就是把自行车道慢慢地往绿化带里边挪了。挪完之后就涂上红色的沥青,就变成了规定的绿道。以后出门可以留心观察一下。

  这张《北京绿道线路图》上可以看到,最核心的这一圈,基本上就跟二环是完全重合的,所以我们有一条非常重要的二环绿道,这是北京非常有特点的绿道。大家可以沿着二环的绿道去走一圈,感受一下人在绿道中的体验,也是会被忽视的体验。我们研究北京,经常会研究北京很有特色的东西,这就是个特别的小点。

  这种绿地的基底被确认了之后,自然再在人工给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。所以我觉得有的时候自然还是挺不容易的,能在人类这个博弈剩下的空间里头继续生长。

  这就说回我们身边的自然,是隐秘的。希望从绿地这个事入手,大家出门以后可以找一找,看看北京的绿地都分布在哪?

  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到,二环以里的公园绿地,包括它本身的皇家园林改造成的园林,其实是公园质量比较高的。再往外走,大家居住的地方就离公园的距离会比较远。后来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在北京设置了绿化隔离带,就是在沿四环这一带,好多重要的公园是沿四环布局的,所以在那又挤出了一条绿带,可以让很多公园在这个地方得以生长。

  北京是个多山的城市,但也有很多人在说我没在北京见过山,这种事是存在的。可能是因为他待的那几年,北京空气也不太好,也可能是他住的这个地方太豪横了,层数太低,建议大家可以去高层看一下,就能看到很多山。北京的山还是非常有特点的,它的数量和丰富程度还是挺超出大家想象的,这是因为北京的位置是一个处在非常独特的地理单元里。

  咱们地理课都学过中国地形三大阶梯,每个阶梯,基本上是碾压下一个阶梯的存在。因为这个碾压的海拔高度,你从第一阶梯上到第二阶梯之后,你可以从第二阶梯俯瞰第一阶梯,它整个的高度不是一个层级,第一阶梯是海拔100米以下的层级,第二个阶梯是海拔在2千米左右的层级,第三个阶梯海拔4千米左右,它差距是非常大的。

  而北京作为四个一线城市当中,唯一跨越了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城市,最高峰比华山还高,这可能是不太容易想到的。因此站在北京最高的东灵山的山顶上,2303米的海拔,你可以俯瞰13个省份,这就是第二阶梯带来的压迫感。

  因为北京很幸运的处在这个阶梯交界处,当你走在八达岭高速的时候到南口和昌平的时候,你会看见一片平地,过了南口以后又突然会进山,进入到盘旋的公路。所以一二阶梯的冲撞是非常直接的,特别是在南口关沟这一段,它地质冲撞非常明显。

  当然这个得益于之前的造山运动,太行山和燕山在北京相遇,形成了这样非常有特点的结构。这种结构为我们去感受北京提供了非常有意思的环境,可以体会到跟城市完全不一样的风景。

  北京最著名的这些高山,包括大、小海坨山和东灵山,顶部都有被自然爱好者津津乐道的高山草甸。而且现在夏天,有一个特别直观的好处。最近不是都是44度这种温度,我就受不了了,就直接去了蔚县,上到1500米以上基本就完全不用开空调了,温度就降到30度以下了。

  我就推荐几个明显能感觉到凉意的地方,一个是百花山,百花山山顶1900米,绝对凉快。还有一个就是延庆的高山滑雪中心,你去高山滑雪中心的路上,你会觉得越来越凉。很幸运,这些地方都在北京市,坐车就能到。

  这个高山的高度,还有一点可能大家没有注意的。就是在北京市会设很多国家级气象站,其中有一个气象站叫延庆佛爷顶,延庆佛爷顶的国家气象站,高度是1224.7米左右,是北京气象观测的最高点,气温常年比北京低10度,初雪也比北京来得要更早一些。

  这个地方其实就是北京的西山再往西一点,近处的这个小坨雪山就是东灵山,远处的这大坨雪山就是小五台山。这是在11月份拍的,北京已经可以看见雪山了,所以说11月份大家在国贸的话,赶紧去国贸的房顶,一旦雪后初霁的时候,是可以看见壮观的雪山场景的。所以不是只有成都能够享受到这种“窗含西岭千秋雪”的待遇,在北京也可以。

  看到这个雪山,大家可能并不知道是什么山。大家都知道珠穆朗玛峰,知道西岳华山,知道东岳泰山,但不知道生活的这个地方,北京的最高峰,刚才提过的东灵山。第二高峰叫大海坨山,是燕山主峰,我们很多山的主峰是在北京。再往后就更不知道了,但是这些山全都是有名字的。

  认识北京的山名其实是很重要的,你得知道你看见的那座山叫什么山,这样的话你记忆里才是我能看见北京的什么山,要不“山”就是个很笼统的概念。

  这座山在哪,就是当大家走在长安街的时候,都会看见这座山正对着长安街,叫做定都峰,定都峰上面有个定都阁,我当时正好在做这本书,2016年就开始积攒资料了。我在定都峰上环视一圈,然后把我在定都峰上能看到的山全部都标注上名字,还有它到定都峰的距离,所以这张图上边是山的名字,底下那个小三角,是它距离我现在的定都峰有多少公里。

  所以这张图可以看到很明显的,北京的山是一层一层的,向右就开始越来越高,到白草畔就是北京第三高峰了,百花山就是北京第四高峰,距离定都阁是38公里。看到近处的时候,就会被大西山遮挡住。还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叫清水尖,是正对三环路的一座山。门头沟身后的那座比较著名的山峰,是九龙山,它就在门头沟的圈门,就在它的窝里边。

  然后我们往北走,可以看到整个、距离和它的可视度在剧烈地提高。比如大海坨山离我们是77公里,我们也是可以看见它的。再往北就可以看到妙峰山,比较著名的阳台山,萝芭地,这是属于大西山的山脉,再往北这就进入燕山的山脉了,延庆南猴顶,这是佛爷顶的旁边的一座山。还有黑坨山和凤驼梁,这个是小西山的主山。然后就进入到城市了,比如说黄道岭、香炉峰、鬼笑石,这些可能大家就比较熟悉。

  再往后,还有一个特别虚的山六里坪,可以看到这距离就已经136公里了,这些山是在密云,就是密云的山在定都阁都可以看见。甚至盘山还不是最远的,106公里,到天津了。所以说我们在城市里是可以看见这么多山的,最近的地方石景山8公里,就在定都阁的脚下。

  当你看到所有的这些山,它就在你的眼下,而你都知道它们这每座山叫什么名字的时候,你会发现北京隐秘的自然,就这样徐徐地在你的眼前展开。北京壮丽的九道山系形成庞大的太行山燕山山脉,拱卫着北京,将北京抱在这个臂弯里头,而你认识它们每一座山的名字。

  这就是我们理解山很好的途径。大家可以试着每到一个登高点,就去看看山。我们经常会说一些建筑的方位,比如说中央电视塔在哪?奥森那个钉子在哪?下次就可以说,这个叫黍谷山你知道吗?那个山叫大龙门你知道吗?是不是会很有意思。而且大家可以试一下,在好天气极目远眺,能看差不多150公里以外的山。

  北京有多少水,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有没有概念。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,北京缺不缺绿色不好说,但说北京缺水估计没有人会反对,北京肯定是个缺水的城市,但是北京的“水”其实不少。

  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,北京的河道总长度,包括有水和无水的,总长度有6413公里,这个长度,要比长江还长,长江是6363公里,北京河道总长度6413公里,这是水务局统计的。

  那再看,有水河道多长,这个数比较关键,有3680公里。什么概念?比珠江还要长,长好多,珠江是2320公里。3800公里这个长度,基本上可以排在全世界河流的长度的第20位左右了。

  那就奇怪了,3000多公里的河道,怎么就没感觉北京到处都是河?这都哪去了?实际上它真的就在北京,而且它不是光在北京的深山老林里头,它就在北京的城市里。

  我们以前画过一个北京河道的地图,而且全是有水河道。从通州的最下游开始,我们把北京所有的河道画成了一个图。然后把相关的著名地点,标在河道的旁边,会得到一个比较让人惊讶的事实,就是能叫得上名的,北京所有著名的地点周围都有水,这是一个另一个反直觉的结论。就是步行15分钟,或者差不多一公里范围之内都有水,这个结论我们已经反复验证过。

  你再高一点,还能看到那个天桥,然后还有建外SOHO,你就看到水就没了。就你完全看不到了,实际上这个水就在下面的位置,但是你完全看不见。

  就为什么我们会完全感受不到水的存在,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,但就这个问题,我们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研究。

  河流怎么才能慢慢有水?它得靠融水以及降水,但是主要还是来源于降水。所以说北京的河道很大程度上跟降水有关系,但是北方的河之所以和南方的河不一样,很重要的原因,是降水不一样。

  北方的降水,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分布极不均匀,你不能说它少,其实暴雨时候降水量绝对不少,但是非常不均匀。这也就导致了北京历史上的河道,一直都伴随着一个问题,就是它并不是四季稳定的河道,这是北方河道的大问题。所以永定河原来是叫“无定河”,因为它来回乱动,才会有这样的一个问题。

  对于非常不稳定的河道,它的首要任务就不是观景。你建一个滨水大宅,第二年水就没了。它最重要的任务一定是防洪,这是北京河道根本性的任务,这个功能从古代到现在一直都是贯穿的 。

  因此现在我们看水务局,好多人是学工程的,不是学景观或者学设计的,他主要是防洪或者要用这个水,不要让水乱走。所以北京的河道作为很重要的排洪设施,夏季哗啦大雨一过来,它必须得保证把雨赶紧排走。

  防洪设施,这词一听就是城市基础设施。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,北京的河道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而存在的。基础嘛,存在感就很低,谁没事天天看垃圾焚烧场对吧。

  邻避设施带来的问题就是有负外部效应,影响附近的人。这样就必须得给人隔着对不对?所以我们经常就会在河道的旁边设两条绿带,最开始那绿带就叫“防护绿带”,为的就是把这个河道给防起来,水万一来了,别让它淹到旁边的房子,所以才叫防护绿带。

  后来大家也慢慢知道这个防洪这事没有那么重要,或者说城市里不能光防洪,也得有景观。这个思路转变了,但是绿带没消失,绿带基本上全部变成了可以进入的景观绿带。

  所以说在中国的城市当中,会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。就是随便找一个城市规划图,你可以看到任何蓝色(河流)周围两边一定要有两条绿,没有两条绿是违法行为。

  所以你要找到河,你得进公园,北京河道旁边都有一个公园,非得进去了才能看见河。所以北京河道的公园化倾向,是让很多人没有办法在道路上看到河道的重要原因。

  回头看最开始的那条通惠河,旁边有个庆丰公园,其实把整个通惠河给包起来了,所以你平时还得进个栅栏,你再进公园,有的公园还收门票。所以平时通勤,走在路上是看不到这个河的。

  第二个原因,河道是一个先天的,在城市当中流经的要素,它是一个线性要素,刚才讲绿地就提到了金角银边草肚皮,线性要素很重要。

  可以想想城市当中还有什么东西是线性要素,道路、地铁、火车,这都是线性要素。如果那些东西跟一个防护设施比,哪个重要?那肯定是那些东西更重要,因此原来的河道的防护绿地,很大程度上被道路、火车、地铁所使用,这也就是造成咱们通惠河所难以感知的另外一个原因。

  可以看到,这是北京总体规划当中的河道图,看起来就像水乡一样。但大量的河,旁边全伴随着一条路,更不利的有时候还是一条铁路。

  它北边紧邻着就是一条城市快速路,因为这条路是国贸旁边,交通压力太大了没有办法,所以必然会在通惠河上修这么一条路。南边又是火车通道,庆丰公园被夹在了道路跟火车中间,所以说你要是去庆丰公园,你还得先穿过一条道路,或者穿过一条火车道再进去,但是道路跟火车道你不可能随时跨越,都是快速路,所以说你想进入这个公园会变得非常的困难。

  第三个原因就是,北京河道它是属于防洪河道。防洪跟景观哪个重要呢?肯定还是防洪,所以它首先需要满足防洪标准。

  第一个,得让河道的断面是可控的,别到时候水涨起来了乱流。第二个,要把河道挖得尽可能的低,因为水往低处流。所以说北京的河道都是明显低于地平面的,而且是越挖越低。中间又隔着一条路,就真的完全看不见河道了。

  所以通过这三个例子,给大家从一些简单的感受,认识到一些反直觉的数据,背后仍然是有原理上的解释。如果我们理解这些,可能就会理解这个城市是怎么运作的,对它的感情就会更投入,也对城市议题更加关注。

  自然是我们切入城市议题很重要的部分,我们这本新书,也希望以自然为切口,去展现一个城市不为人知和隐秘的一面。

  主持人:大家拿到手的书,都是一个成型的书,绘制好的图。但其实绘图的过程非常有意思,就像大家看北京的自然一样,它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,特别像一个天然就该在那的东西,像你的小伙伴一样在你身边几十年,但你可能就是注意不到它。但是其实它们每年的这些变化,都是一个城市的成长,它跟我们其实一样在成长。

  这两年可能在家时间比较久,开始重新渴望拥抱自然。你要天天在家呆着,你可能就会注意到比如说门口那棵树,长了个叶子,鸟天天落在阳台。这就是自然观察,其实是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开始的事情。

  就像我们帝都绘团队里面,其实大家也都是不同背景的人。所以我们中国国家地理·图书的第一场城市自然探索活动,请到了另外两个方向的老师。青年作家,《北京烟树》的作者侯磊老师,还有我们蛐蛐老师(王瑞卿),我们科普书的一本代表作叫《中国鸟类观察手册》,蛐蛐老师就是编委之一,还有我们最近新出的一本书《鸟类:一切为了飞行》,蛐蛐老师也是译者。

  接下来,希望请各位老师从不同的方向,来聊一聊比较实际的自然观察问题。比如最近几年观鸟很火,在北京,如果大家开始对鸟类感兴趣,去哪里开始观鸟,最初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?

  蛐蛐:好的,先说《京城绘·山川风物》这本书,虽然都是图,但这个书实际上是非常深的,每一页都是值得仔细研究的,后面也有很多参考资料。前一段北京的中考作文题有一个“说北京”,可能这个书读完了,就会对北京有全新的认识。

  里面就有一章,“在北京,不看鸟就可惜了”。开始观鸟,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,简单到什么程度?如果你看到一只鸟,你的第一反应是它叫什么名字,它是从哪来的,它吃什么,它怎么生活,那这个时候你可以说我已经开始在观鸟了。

  首先,观鸟和一切的自然观察一样,首先你需要一个好奇心,你对自然充满了好奇,有了好奇心你就会去更多地探索。

  比如这个书里面实际上也介绍了很多北京非常常见的鸟,那么我们去到哪里去看它们?最简单的,我们身边的很多公园都可以,比如说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国家植物园的北园,还有圆明园、颐和园、玉渊潭、天坛、朝阳公园,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观鸟的地点。

  而且,这个地方越是缺乏管理,或者说有一部分自然的荒地的存在,那么它的生物多样性就会越高。如果你看这些地点离我还是比较远,其实也没有关系,我们找到家旁边的一个小公园,很小都可以,比如像柳荫公园这种的,或者像青年湖,可能20分钟、10分钟能转一圈的小公园也没有关系,只要有一片地就可以开始观鸟,甚至是说我们在小区里头也可以看鸟。

  我有一个朋友,曾经在双井这边住了两年,他就每天早晚都在小区里看鸟,他攒下来他在小区里看了50多种,所以其实我们很不好说,说我们一定要去什么地方看鸟,我们身边就可以看。

  因为很多的时候,鸟相对来说体型还比较小,它们又比较警觉,所以用肉眼的话,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一些相对的大一些,不太怕人的,比较喜鹊,比如说麻雀。通常会说灰喜麻,就是北京最常见的灰喜鹊、喜鹊和麻雀,包括最近几年的朱颈斑鸠和白头鹎现在也越来越多,这个在我们基本上每个小区都能够出现。

  除此之外,我们想看到更多鸟,一般可能需要的是一个望远镜,它能够帮助我们,用眼睛捕捉到更远的,动作更隐秘的鸟,还有一些图鉴,比如《中国鸟类观察手册》,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它们,找到它们的名字。甚至说可能我什么都没有,我其实只要用肉眼去看,我去感受到它,其实也是很好的。

  其实我们可能在一些的资料上,经常看到说欧美有多少多少的观鸟人,是第二大的户外运动,实际上他们所说的这个数字,并不是说只有拿起望远镜、拿起相机了,我出门到很远的地方,到保护区里才算观鸟。比如说有些人在后院里挂一个喂鸟器,他们坐在庭院里头去看,统计的时候他们也会算作一个观鸟人。

  所以北京有很多大妈,自己在家阳台上撒一把小米,喂喂斑鸠,喂喂麻雀,其实也是观鸟人,所以我们可能在座的所有家会抱着对自然的兴趣,其实可能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一个观鸟人。

  主持人:谢谢蛐蛐老师。我去年就在我阳台上放一袋鸟食,就发现每一天其实都会有鸟过来,不过提示一下,就是不要放太多,不然早上的时候会被鸟吵醒,鸟会非常准时过来,确实感受不一样了,就是你和自然的时钟同步了,不是你手机里放出来那种鸟鸣。还会发现北京的鸟种类真的很多,可能它平时就在树上,是隐秘的自然,但它每天在阳台上,就能看见每天有不同。

  之前我们说通过了解,对城市多一些感情。那在侯磊老师笔下的北京真的很让人动容。《北京烟树》里,胡同里的生活,北京的掌故,很多非常细节的东西,都让人切身感受到对北京的感情。

  侯磊:那这个太多了,我喜欢夜里去北海,去濠濮涧,完全是古代园林的环境。我其实跟大家一样,都是平常每天上班,但我有一个便利的点,就是我住在胡同里,所以我每天要是骑车去上班的话,我就都把胡同走一遍,就可以路过钟鼓楼、什刹海、故宫等等。

  所以想观察北京,就把北京当做一本你永远在读的书,永远在看的景,你随时随地,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如何去观察它、思考它,这样日久天长,你就会收获到许多许多的东西。

  就比如我们从国贸出发,以前光华路是光华木材厂,再往东往南那边百子湾,那个苹果社区那是金狮酱油厂,再往北这边呼家楼是北京开关厂,往南一点北京被服厂,再往南那是,就是北京内燃机场、北京钢琴厂等等,它以前全是一个一个的厂子。

  当我在走到这些高楼大厦里面的时候,我想的可能是我童年那些残破的记忆片段,还记得这一面墙,写着金狮酱油厂几个字,一想我们每天吃的都是金狮酱油。这边是破房子,那边是破铁路等等。

  这回到北京最大的特点,它是一个古都。而且不仅是一个古城,而且是一个古都,虽然一方面它像苏州、杭州、扬州等等有古城的因素,另一方面,它始终有一个近1000年以来帝都的这个因素,就是近1000年以来皇帝始终在这里,所以这里的人,这里的风物,和别地还是有些不一样的东西。一个是它有好多皇家的东西,好多古代人不惜工本,为了彰显皇权,为了等等而造的东西。

  再一个米乐M6,它从这个我们今天聊到的自然上讲,我觉得它是“塞上江南”。是一个游牧民族和这个农耕文明的分界线,正好在这个分界线长城以内找了块平原,就在这造了一个城。

  所以说你在北京既能看见北方的景,塞外的景。比如说你到了延庆那点就是张家口,就是塞外的景了,冬天这边刮大风,还刮西北风,非常冷。

  你又能看到一些隐秘的江南的景色,就是放大版的江南,因为这些皇家园林全是仿照的江南造的,但是这边地大,所以它是一个放大版的。所以在这真是一个南北融合得最佳的地方。

  大量地读历史文献,北京的历史文献并不算很多,有一套书叫《北京古籍丛书》。但读文献第一、没必要看完,第二、没必要看懂,第三、没必要记住它,真没必要,因为文献是看不完的,它在自古以来就是你要用哪你查哪,你知道你要用什么,你去哪里查就行了,肯定看不完。

  再一个文献真是不一定每一个都要看懂的,因为它是很专的东西,你今年看不懂无所谓,扔一边去,明年没事看一看,有可能10年、20年你可能都看不懂它,但有可能30年50年以后你看懂它了。你到我们这一辈子要完的时候,最后一想,这个文献我读懂到哪个程度,这就是你一生的学术的最高峰,你最后看懂到哪个程度,它就是这么来衡量的,它不是一锤子买卖,完全搞透了,不是的。

  最后是不用记住。因为好多的文献都是活的,因为古人好多文献都是互相传抄、互相参考的,而且古代的引文很多都是不准的,因为他不好找书,很多人写书都背书引文。写完了前后不一样,各地记载不一样都是很正常的事。所以它是灵活的,你把这些文献吃透了,你完全可以在脑子里组装一个新文献,所以没有必要把它完全死死的记住,这是文物文献。

  再一个最关键的就是,最终要回到人的本质上来。了解长期在这个地方生存的人,他有怎样的特色,有怎样的文化习俗等等,你去了解了人以后你可能再能谈谈,北京的民俗、北京的风物等等,可能这是我去逐步学习和了解北京的一个方向。所以不管热爱、生活、研究背景,可能都是我们一辈子,终生要一直做下去的事。

  主持人:谢谢侯磊老师的分享。刚提到一个点特别有意思,北京其实是古都,这个也是我们这本书区别其他自然类图书的特点,虽然它是讲北京的山川风物,以自然为主题,但其实人文气息非常浓。有整理永定河的历史名称,还有我们现代生活,一颗白菜怎么运到我们的桌上,这些都是城市和居民发生链接非常重要的部分,也是帝都绘一直以来的特点。

  写书也是,我们在讲北京的自然信息的时候,更重要的,会去观察它跟我们人之间的关系,因为还是人在观察。所以也想问问,帝都绘的两位老师,对北京哪个地方最有感情?

  李明扬:可能对于我来说吧,举个例子,就最近有一词比较火,描述年轻人的旅游形式,叫“特种兵旅行”。我其实就是这么一种人,所以说不单一个地点,我喜欢把这地方全转了,是我的一个爱好。

  对我这个情感最深的,永远是我没去过的那些地方,实际上你每次出门你都能发现不太一样的地方。比如说我每次比如去单位,我也是骑车去,我也每次走一条不一样的路。

  这个过程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些隐藏在城市的小角落,反而是比较有意思的。它会改变你的一种出行模式。

  宋壮壮:我是完全不一样的,要说最有感情的地方,我的答案没有任何的创造性,就是自己家旁边,我觉得所有人可能都是这样。而且我是从小到大没搬过家的人,就是我从小出生的地方,跟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完全是一个地方,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,我肯定对这个区域它的每一个细节,它的每一点变化,它既是这个城市的,也是我的,二者之间是不分的。

  这样的一种成长经历,我就觉得自己非常幸运。这也一定是对我现在的对这个城市的认知,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。我也会知道,我们的读者,不一定有同样的经历,他可能对北京的认识完全是不一样的,而且我也知道我自己对北京的这种原始的体验可能和大家不一样。

  所以,刚才讲了很多城市隐秘的地方,是我们发自肺腑地觉得,它仍然是有很多值得发现的,很美的地方的,所以我们就会从各个角度,不遗余力的,不停地去创作,去发现新的东西,再用新的视角,再把它给传递出来,让大家意识到,这个城市确实还是可圈可点,还是值得去喜爱的这么一个地方。

  这就是我们最初的出发点,后来会更理性的认识它,仍然希望,把它能够传递给更多的人,让更多人喜欢上北京。

  主持人:不管是《京城绘·山川风物》的自然系统介绍,还是《北京烟树》从人的视角去观察这座城市,以及我们中国国家地理·图书策划《中国鸟类观察手册》《鸟类》这样硬核的图鉴书,做观鸟科普。

  其实都一样,希望人与城市的关系能够随着认知的增加而产生新的变化,让居住在城市中的自然和人类都能找到新的可能,有更多的参与感,也就有更多安全感。人与自然,与城市,共同生长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【返回列表】

搜索您想要找的内容!

首页 | 关于米乐M6 | 最新资讯 | 滑雪门票 | 滑雪常识 | 人才招聘 | 在线留言 | 联系米乐M6 | 滑雪路线 | 精彩图片 |
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米乐·M6(中国)官方网站 电话:400-123-6667 手机:+86-123-6667

Copyright © 2019-2024 米乐·M6(中国)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:苏ICP备2021055307号-1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